平易近族精力的接續與重振-找九宮格會議室-文史–中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fafa4ba4059.67907685.

抗戰時代(1931-1945)刊行量最年夜、在全國著名度和普及度最廣的兒童報刊如《兒童世界》(商務印書館)、《小伴侶》(中華書局)、《小先生》(北舊書局)、《新少年》(開通書店)、《我的畫報》(新中國書局)等,都依托本身的刊物特點,塑造了各類“抗敵好漢”抽像。將這些好漢抽像分類,可以分為“汗青上的平易近族好漢”和“文學中的抗敵小將”兩年夜類。

汗青上的平易近族好漢

分歧時代對“平易近族好漢”的界說一向在演化,抗戰時代兒童報刊選登的“平易近族好漢”的配合特色有:他們都是中國歷朝歷代為內陸抗敵、回復而盡力奮斗的好漢人物。既有在疆場上勇敢殺敵的好漢,也無為國度拼盡全力的懦夫。他們代表了抗戰時代需求的“平易近族精力”——果斷抵禦內奸、為國度就義性命和捐輸人財、盡不降服佩服的戰時平易近族主義。

此中在沙場殺敵的平易近族好漢故事我們曾經耳熟能詳,如班超、霍往病、祖逖、謝玄、花木蘭、岳飛、文天祥、史可法、戚繼光、鄭勝利、林則徐、馮子材、鄧世昌、左可貴、閻典史、于謙、沈鏵、任環等。值得留意的是,為順應抗戰需求,兒童報刊還對“平易近族好漢”概念停止了延長,從疆場上拓展到疆場外,囊括進了為愛國而奔忙盡力的其他汗青人物,如哭秦庭救楚的申包胥、博浪沙刺秦王的張良、臥薪嘗膽的勾踐、智復齊國的田契、為國度仗義疏財的卜式、持漢節牧羊的蘇武等,這種典范甚至進一個步驟擴大到為國度放下一己榮辱的廉頗和藺相如。

對于這些真正的存在的汗青人物,兒童報刊凡是用非虛擬的“故事”和“戲劇”兩種文學文體來講述。1931-1933年間,《兒童世界》就在《愛國劇》《愛國故事》欄目中刊載了系列平易近族好漢故事。1933年,《小伴侶》也在《愛京劇》欄目中持續刊載了平易近族好漢故事,這些故事文采斐然,流利易讀,由平易近國時代編纂、教導家、兒童文學作家呂伯攸親身撰寫。此外,便于講故事的多格漫繪圖和有利展現平易近族好漢風度的年夜幅封面畫也常被兒童報刊應用。如1934年間,《我的畫報》就登載了一系列平易近族好漢的多格漫畫故事,有班超、霍往病、祖逖、謝玄、花木蘭、岳飛等。1935年間,《小先生》也以一系列平易近族好漢作為雜志封面,有蘇武、馬援、郭子儀、岳飛、文天祥、戚繼光、史可法、鄭勝利、林則徐、馮子材、鄧世昌、左可貴等。該雜志還每期撰寫配套文章《封面故事》,先容封面畫中平易近族好漢的愛國是跡。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畫都為七色畫,用色非常艷麗敞亮,畫面恢巨大氣,好漢人物在畫面中占滿畫框,體態頂天登時,臉色活潑威武,衣飾衣冠細節講究,舉措繪聲繪色,展示了人物的好漢氣勢。它們都是那時紅極一時的裝幀藝術家鄭慎齋的作品。鄭慎齋師從畫家劉海粟,曾為很多文學作品design冊本封面。上海北舊書局《小先生》(1931-1936)從刊行到復刊的6年中,鄭氏一向承當其封面畫創作者,而這一組“平易近族好漢封面畫”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組作品。

現實上,梳理平易近族好漢故事的做法在此時代的報章和冊本中相當罕見,有不少出書社也經由過程出書“中華平易近族好漢列傳”系列冊本來傳揚和重振平易近族精力,以彰顯“內亂和禍亂并缺乏懼,最可懼的就是平易近族精力的損失”之事理。但兒童報刊講述這類故事卻自有其奇特的視角,它們以青少年為目的讀者,特殊誇大“好漢的少年時期”和“少年好漢”的故事,如反復歸納班超棄文就武、祖逖聞雞起舞、岳飛后背刺字、花木蘭替父參軍等好漢的少年時期情節,并變換多種情勢歌唱少年好漢汪踦的業績。小樹屋1933-1934年間,《兒童世界》曾三次登載汪踦的故事,用故事和戲劇講述了齊魯交兵時代,魯國14歲的孺子汪踦奮勇殺敵、馬革裹屍的豪舉。音樂家沈秉廉也專門為《兒童世界》創作了《汪踦出戰歌》,其情誠懇,其辭非常雄壯無力:“魯國強大齊國強,將軍不戰先讓步,國破家亡在今朝,我不抵禦誰抵禦。爸爸再會,母親再會,孩兒往了,莫哀痛。為國殺敵,為虎作倀,本日雖逝世,有榮光。”

兒童報刊刊載平易近族好漢故事的目標在于以古喻今。斟酌到小讀者的懂得才能,刊物往往在故事開頭直接點明其意圖,請求讀者將汗青故事和當下中國停止聯絡接觸,如《田契復齊》和《為內陸廉藺交歡》,意在譏諷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不連合政策:“普通勇于對內而怯于對外的不抵禦人們,和田契比擬起來,不知將如何忸捏啊!”“一個國度里,假如朝野高低,都能相讓為國,又能分歧對外,國度是沒有不強大的。”《岳武穆效忠報國》是要闡釋“果斷主戰不克不及主和”的事理:“主戰與主和,畢竟那方面有利于平易近族和國度?”《文天祥成仁取義》則是借文天祥舍生取義的故事來譏諷當下做漢奸的景象:“為什么不成降服佩服外族人?我們可以輔助本國人搾取本國的同胞嗎?有很多報酬什么肯做漢奸?”總之,要讀者從汗青中吸取當下抗戰需求的平易近族精力:“他們義勇的精力,恰是在我們抵禦暴日時所需求的呢!”

而從小讀者的回饋也可以看出,兒童報刊的此類教導是比擬勝利的。兒童的回饋表現在兒童餐與加入的播送節目、兒童節年夜會講話、常日的演說和兒童投稿的讀后感中。一篇1936年的“黌舍生涯速寫”記載了某小學舉行的愛國故事演說競賽,先生們所講述的有弦高犒師、汪踦殺敵、木蘭參軍、左可貴抗日、卜式毀家助軍、文天祥成仁取義、史可法守揚州、戚繼光抗倭寇等兒童雜志上罕見的好漢故事,而兒童們不只“都講得大方鼓動感動,愛國的情感,表示得實足”,他們對每個汗青人物精力確當下啟發也懂得得非常清楚,如分送朋友弦高故事的兒童就呼吁同窗們回家宣揚義商行動:“諸位有很多是從商家來的,我盼望諸位回抵家里,跪倒在本身爸爸哥哥的眼前,請求他們都做一個古代的弦高,都做一個愛國的商人!”講述汪踦故事的兒童則呼吁道:“小伴侶們,我們的國度已風險極了……我們都是中國的孩子,我們都該做一個古代的汪踦,頓時構成一隊小兵士,英勇的殺退我們的仇敵啊!”總之,其教導後果正如該演說競賽的宣言所說:“細味前人愛國的史實,果斷本身愛國的決計,預備做一個鏟除凶殘保衛內陸的小兵士!”

文學中的抗敵小將

另一種好漢抽像來自于文學虛擬。抗戰文學創作一向占據著兒童報刊的主要版面,分歧于成人報刊上的抗戰文學,這些兒童文學以青少年為主人公,刻畫兒童能為抗日所做的進獻。在這些想象中,兒童被請求承當起本身的政治腳色,在各個場景中做出應有的反映,顯示了那時的常識分子對戰時兒童的等待和塑造。這些作品也代表了抗戰兒童文學的最高成績,舒群、沈起予、賀宜、包蕾、鐘看陽、陳伯吹、陳北鷗等作家都進獻了代表作品,依照兒童抽像特征,可將其分為束縛區、國統區和失守區的兒童。

束縛區兒童介入抗戰的方法重要是查崗放哨和生孩子發動。作為邊區兒童團成員,他們在邊區協助游擊隊從事救亡宣揚、站崗放哨、領路送信、監督仇敵、慰勞軍屬和餐與加入休息等任務,在正面疆場進獻了宏大的氣力。有不少小說都表示清楚放區兒童團員的生涯。1938年,兒童文學作家鐘看陽以蘇蘇為筆名在《譯報》副刊《兒童周刊》上頒發長篇小說《小癩痢》,連載9期,深受讀者接待。該小說描述了一個鄉間孩子小癩痢在游擊隊教導下,從一個憨頭憨腦的孩子敏捷生長為一個能傳遞諜報、臨危不懼的小游擊隊員,此外,小說還出力描述了“年夜毛狗”“小猢猻”“粗里粗氣”等一批小好漢抽像。別的,作家陳北鷗1945年也在《小伴侶》上頒發戲劇《小兵士》,塑造了兩個靈敏英勇的兒童團員李小七和王小五,兩人都是游擊隊的兒童尖兵,此中李小七的父親仍是游擊隊隊長。他們練習有素,機靈過人,在路邊查路條時,不只救助了避禍兒童張志成和被敵兵抽血的林氏兄妹,還design欺騙來打水的japan(日本)兵——終極勝利用繩索勒住japan(日本)兵脖子,將他上交給了游擊隊。除了小說和戲劇,邊區兒童團員查崗放哨,捉漢奸挖隧道等功勞還被記載在抗戰兒童歌曲中,如音樂家冼星海所創作的兒童歌曲《酸棗刺》,就經由過程小孩和農人之間的對唱,記載了兒童團員共同游擊戰的場景:“你拿刀,你拿刀,我拿槍,我拿槍,牽起手來打東瀛,牽起手來打東瀛。”“你放哨,你放哨,我站崗,我站崗,避免漢奸鬼子進村落,避免漢奸鬼子進村落。”另一首《兒童團兵器歌》則將兒童團捉漢奸和敵探的任務刻畫得更為活潑細致:“棍兒可以通新聞,刻了尺寸來丈量,盤查放哨又站崗,又站崗。”“麻繩木棍來一起配合,一天捉到小漢奸,麻繩捆起,走一趟,走一趟。”

國統區兒童支撐抗戰的方法則重要是捐錢和“服用外貨”,這是國統區中小先生介入抗戰的兩年夜官方道路,是以兒童刊物也共同黌舍和教導部做了大批會議室出租宣揚。由于兒童沒有支出起源,他們捐錢需求節衣縮食,經由過程省下“糖果錢”“看片子費”“雜食費”“鉛筆,橡皮,薄籍和一切用品等費”來儲金,是以捐錢抗敵的兒童抽像都非常動人。1933年,重子在《小伴侶》頒發抒懷小說《等候光亮到來》,講述畫家蒲伯畫了一幅鄉間女孩站在陰雨中遠眺的畫,義賣了150元捐給西南義勇軍,而這些錢里,還有畫中的麻煩小女孩菱菱托他募捐的一塊錢,是沒有支出的她“一個銅元一個銅元節儉上去的”。這類兒童為西南義勇軍儲金捐錢的故事在此時代報刊中很罕見,1933年,《兒童世界》也頒發了名為《快活的一夜》的“愛國故事”,講述兩個小先生敏中和強華在除夕節將母親給的零花錢捐給西南抗日義勇軍,他們是以獲得了母親的表彰和嘉獎,渡過了快活的一夜。而故事主人公名為“敏中”和“強華”,也依靠了作者的愛國愿看。此外,該故事也能看出兒童捐錢能有用影響家庭,無獨佔偶,1936年,兒童文學家鐘看陽以其本名杜也牧在《小伴侶》上頒發短篇故事《愛國的毛毛》,講述小先生毛毛為綏遠抗戰向全家人捐獻,祖父捐出了吸紙煙的兩塊錢,爸爸捐出一個月的車資五塊錢,母親則省出三元菜錢,全家為毛毛湊齊十元,毛毛的家庭是以獲得了教員和同窗的表彰。同期雜志中還有一個異曲同工的故事《最好的禮品》,講述玉兒為外祖母慶生,他將一塊錢以外祖母的名義捐給了“救國義捐經收處”,獲得了外祖母的表彰。以上故事無疑展示了那時常識分子“兒童是國度、家庭及黌舍的一個銜接點,是對中國通俗大眾與家庭婦女停止抗戰宣揚的一個有用中介”的幻想。

除了捐錢,要兒童保持用外貨也并不不難。一方面,兒童并不克不及把握家中采購年夜權,無論是衣服、日用品仍是進修器具,簡直都依靠于母親的選擇。另一方面,此時洋貨比之外貨物美價廉,不只質地更牢、價錢更低,並且外不雅更優美,強行請求大眾選擇外貨,是出于與經濟紀律相悖的平易近族好處,不少家庭婦女缺乏此種覺醒,更愿意購置洋貨。是以,兒童報刊宣揚服用外貨的措施是,將“服用外貨”與“勤學生”概念綁定,塑造了多名“服用外貨”的勤學生典範供兒童模擬。早在1931年,《小伴侶》就頒發了《愛國的孩子》,講述一名叫仁兒的孩子家貧但愛國,夥計向其母親推舉japan(日本)布,仁兒果斷抵抗日貨,請求其母親購置中國布。1933年,《小伴侶》又頒發了題目類似的故事《愛國的福兒》,講述福兒的母親要為他買帽子,美麗的帽子是本國貨,通俗的帽子是中外貨,福兒則保持選擇中外貨。統一年,《兒童世界》也頒發了小說《一個模范先生》,講述模范先生培生的母親嘉獎他測試得第一,要為他做新衣,培生不讓母親用japan(日本)絲綢,專門請求買土布做衣。上述正面典範的故事無疑會帶給兒童讀者深深的安慰——人人都想做勤學生,考第一名當然不易完成,但“服用外貨”倒是不難模擬的。跟著教導部對兒童“服用外貨”請求的日漸嚴厲,黌舍也將之與先生的品行品級掛鉤。1935-1936年間,兒童報刊上甚至呈現了“服用外貨”的背面人物,《兒童世界》上的吳士林和《小伴侶》上的麗麗都是如許的背面典範,他們穿戴美麗的本國衣服,卻被同窗責備和奉勸“這不是國難中愛國小先生該做的工作”,終極他們也都因慚愧而矯正了本身的行動。模範是人生長的一種需求,人類年夜大都的行動可以經由過程察看別人的行動取得,尤其誇大別人對示范者或示范者行動的評價,對行動的再現有較年夜影響。兒童的教導離不開“典範”,“好模範”和“壞模範”都是兒童教導的主要手腕。

失守區兒童的抗日行動則重要表示為對“最后一課”的奮起對抗。《最后一課》本是法國小說家都德1873年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普法戰鬥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村落小學在上離別母語的最后一課時的悲痛和辱沒。抗戰時代,兒童報刊反復先容這篇小說以喚起中國兒童的共識和愛國感情,正由於小說中刻畫的場景也是失守區兒童所經過的事況的,有不少作家開端效仿這篇小說來創作中國的“最后一課”。1936年,作家沈起予在《文學叢報》上頒發了小說《最後一課》,講述兩個小先生結合起來否決親日反共的教科書的故事,更有興趣思的是,小說主人公劉復明和王年夜朋本是常常打鬥的逝世仇家,但由於配合仇恨japan(日本)人占領書院,逼迫教員講解冀東防共自治當局編寫的親日講義,劉復明和王年夜朋決議化敵為友,率領全班一路對抗japan(日本)假鬼子帶來的“最後一課”。1939年,兒童文學家包蕾在《好孩子周刊:兒童讀物》上也講述了相似的故事,日偽黌舍里的教員和japan(日本)軍官請求先生歌唱japan(日本),可是先生們卻謝絕當漢奸,即使有先生被日軍就地殺戮,仍然有先生前仆后繼地在墻上寫下“打垮japan(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率領大師朝漢奸扔石頭。現實上,描寫其失守區兒童“最后一課”的回想文教學場地章良多,但年夜大都都較為抒懷灰心,但正由於這般,這類敢于對抗“最后一課”的故事才尤其振奮人心。

實際中的抗戰英烈

除了上述兩類“好漢抽像”,兒童報刊上還有一類好漢人物是“實際中的抗戰英烈”,他們是抗戰時代為國激戰的抗敵好漢,如1932年“一二八事情”中就義的上海商會孺子軍義士羅云祥、鮑正武、毛征祥、應文達,駕駛裝軍械的卡車沖進黃家教浦江,與車內日軍同回于盡的上海car 司機胡阿毛;1936年末保持綏遠抗戰的傅作義將軍;1937年在盧溝橋事情中殉國的佟麟閣和趙登禹將軍;1937年淞滬會戰中苦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義士;1938年在聊城抗戰中就義的愛國將領范筑先,以及一些愛公民間人士,如被稱為空軍之母的空軍義士周志開的母親,在鄉村同日軍周旋作戰的廣西韋老太太莫花棉等。兒童報刊凡是用消息或故事等冗長文體來報道他們的業績,不需求額定的文學潤飾,這些產生在面前和身邊的抗戰英烈傳曾經足夠激動讀者。

從“汗青中的平易近族好漢”到“文學中的抗敵小將”再到“實際中的抗戰英烈”,兒童報刊上呈現的這三種好漢抽像在真假與古今之間,配合買通了平易近族主義從汗青到實際的通路,汗青上的平易近族好漢精力終極在抗戰時代獲得了續接和重振。當japan(日本)侵華轉變了中國兒童的保存際遇,也同時轉變了常識分子對兒童的定位和教導,兒童被看作是“全平易近族性命的幼苗”,“國度之盛衰視乎平易近族,平易近族之強弱視乎兒童”。中國的精英常識分子開端借助前言氣力,以兒童報刊為陣地,以兒童愛好的好漢抽像為手腕,向兒童停止抗戰發蒙和教導。其對于抗敵好漢的選擇,故事的講述方法和角度,以及在人物抽像中所植進的感情、不雅念,都反應了教導者對兒童的等待和塑造,讀者在瀏覽報刊的同時,必定也遭到這些好漢抽像的感化與鼓舞,兒童的抗戰發動是以得以完成。

(作者系重慶師范年夜學初等教導學院教員)

TC:9spacepos273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